推广 热搜: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   日期:2025-02-03     来源:www.dlipro.com    浏览:800    
文章简介:还有几天,延期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考试,终于要来了。对于莘莘学子们来讲,好像可以金榜题名,踏入“很大学”的门槛,就意味着成功。

还有几天,延期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考试,终于要来了。对于莘莘学子们来讲,好像可以金榜题名,踏入“很大学”的门槛,就意味着成功。

然而,现实却并没这么简单。



还有几天,延期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考试,终于要来了。


自2003年起,高考考试举行的时间一直固定在6月7号、8号,这个日期被考生们赋予了“录取吧(678)”的美好含义。


受疫情影响,今年的高考考试推迟到7月7号、8号,“778”又被取了“奇迹吧”的谐音。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花样百出的名字背后,是大家对金榜题名的向往。


考上名校,是很多学生多年苦读的终极目的,也是不少人对“出色”的规范概念:好像踏入“很大学”的门槛,就意味着成功。


然而,现实好像并没这么简单。


之前,一个名为“985废物引进计划”的小组悄悄成立。


5月十日组建到今天,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已经有六万多人加入了这个小组,“67753个five(废物)在此聚集”。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 985废物引进计划的介绍页面,写着“推荐失败故事”

在这里自称“废物”的人,大多都是985、211高校的学生。

身为高考考试“成功者”的他们,推荐的故事只有一个关键字:失败。

01

考上985,迎来的是迷茫

可以进入名校的人,无疑是同辈学子中的佼佼者。他们的迷茫和自认“失败”,让很多人没办法理解。

事实上,将梦寐以求的名校录取公告书收入囊中后,喜悦却并不如想象中持久。

“985废物引进计划”小组里,很多组员自嘲为“做题家”。

他们曾以考上名校为最高目的,寒窗苦读、心无旁骛,不知做了多少道题目、刷了几套《五年高考考试·三年模拟》。

网上时不时就会传出“学霸”们让人惊叹的作息表:时间被精确分割,具体到了每一分钟。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 某高中作息时间表


面对这张作息表,很多人会感叹:“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就是比你出色的人,还比你努力。”


由于对于很多高中三年级学生来讲,除去努力,他们别无选择。


如此的“别无选择”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


身在其中的学子们不需要考虑,仅需根据既定的时间表、教学进度、复习计划,按部就班,走向既定的终点:高考考试。


而伴随高考考试结束,这种目的明确的生活,也宣告终结。


“高考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不少人没办法享受过桥后的欣喜,由于过桥本身已经成为了全部的目的。


《中国年轻人报》的一篇报道里,就曾讨论毛坦厂中学成绩至上的“暴力教育模式”。


文章同时指出,单单责怪“超级中学”并不公平,由于这种学校所代表的,是整个早已变味的应试教育体制。


对于一些人来讲,高考考试是通往理想世界的荆棘路;但对于另一些人,高考考试只不过一个跳板,要紧的是跳得有多高,而非去往什么方向。


于是,志愿填报也成为一次充满妥协和角逐的博弈,名校普通专业、普通学校知名专业、北上广的普通高校、中西部区域的名校……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
《小欢喜》里,宋倩一心期望女儿英子留在北京,不理解女儿因为喜欢天文而想去南大的愿望。

各种各样的选择中,比起追求理想,更多人考虑的是“不可以浪费分”和“利益最大化”。

985、211、“双一流”……这类标签取代了学生们每个具体而个性的愿望,成为了常见追求。


在这种追求之下,“分数”成了几乎唯一的度量标准。


踏入名校后,摆脱了分数的束缚,也失去了遵守多年的“何为出色”的度量衡。


高考考试中的成功者,在多元的规范和角逐面前仍显稚嫩。在名校里,不少人陷入了迷茫。

02

高考考试,只不过起点


“多考一分,战胜千人”的口号,道出了高考考试最真实的一面:尽管角逐激烈,但取胜的办法也比较单1、高分。

在努力追求更高成绩的路上,高中老师的那句“上大学就能轻松了”一度成为奋斗的动力。


可当真的如愿进入名校,才了解当初相信这句话的自己有多么单纯。


不少人都说历程高考考试是一种成长,却不知横亘在985学校高大门楼背后的,才是一场真的的“成人礼”。

中学时期,烦恼兜兜转转也只围绕“成绩”二字,可进入大学后,才了解重压可以源于很多方面。


拥有顶级学府的闪耀头衔,不少人却在进入名校后陷入了深深的自卑。


2017年,一位复旦学生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社交互联网,《我上了985,211,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| 或者,也不可以这么说》。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在文中,作者写道,自己在进入大学后,不断被“人外有人”的同辈重压所打击,自卑心理疯涨。


看到出色的同学在每个范围都能发光发热,“有时我感觉自己除去幸运上了复旦以外,真的一无所有了”。 


进入大学后,评价一个人“是不是出色”的规范,一下子变得很多元。


 “家境,外表,见识,人脉,情商……哪一个无关紧要啊。


你以为考上985、211,就能像你高中老师那样说的万事大吉了吗?”


社团活动,实习经验,交换/交流,名校的offer,甚至家庭背景、是否“见去世面”……


成为了大学生之后,就不再是那个只须“成绩好”就会被夸奖的孩子子。


单一标准的消失叫人惊惶失措,更叫人陷入自我否定的,是身边的角逐者。


可以在高考考试中突出重围的人,大多都携带一股韧性。不想随便“泯然众人”,更不想就此辜负我们的自尊心。


于是,走进985,拿到的不是通行证,而是一张更为激烈的比赛的入场券。


不同于高中时的一枝独秀,在名校里,角逐者们变成了同自己一样出色的人。


从小就环绕在身边的“尖子生”光环,好像就此黯淡了下去。


“最棒”的人,未必再是自己;“最好”的机会,未必还能握在自己手中。


自称“985废物”的小组成员中,有不少人的烦恼,在别人看着,更像是在炫耀:没考上本专业1、、申请顶级名校失败、考研没考上全国第一……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一边是对类似烦恼的很难理解,一边是“他们对比的对象是顶端的人”的苦衷

看上去“没办法理解”的烦恼背后,从“最棒”到“出色”之间的心理落差,是实实在在的:原本我是最耀眼的那个,目前不是了。


毕竟金字塔尖的地方就是这么狭窄。


可是,在“最好”“最顶尖”“最高”的概念以外,很多奋力向上攀登的人,却忘了问问自己:到底什么,才是我真的想要的?没办法成为“最棒”,就只能永远身处困境、当一个“失败者”吗?

03

“你是自由的”


《中国合作伙伴》里有句台词说,人掉进水里并不会淹死,只有待在水里才会。


所以,“你只有游,不断地往前游”。

在角逐社会里,“不可以被落下”已经成为一条存活法则,名校学生的迷茫源自此,重压也根来自于此。


考上名校的佼佼者觉得自己是“废物”,有时候并非真的由于能力不足,而是忽然发现,好好学习了十多年,却并没活出理想的样子。


在这种落差下,他们便给我们的学业、事业贴上了“失败”“失意”“失望”的标签。


渴望成功的焦虑,对于近况的不满,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他们,让他们忽视了自己仍拥有很好的能力、资源和机会。


曾有一个迷惘的青年,来求助哲学家Sartre:这个青年的哥哥在抵抗纳粹的战斗中牺牲,爸爸抛妻弃子、叛国投敌。


他成了妈妈在战乱中唯一的支撑与依赖,可内心仍旧渴望上阵杀敌、保家卫国。


到底是置妈妈于不考虑,还是做逃避战场的懦夫?深陷困境的青年感觉痛苦万分、走投无路:“我该如何解决?”

Sartre没帮他剖析利弊、给出两者其一的答案,而是回答说:“你是自由的人,那就去选择吧一一也就是说,去创造。”


或许你处在环境的束缚中,在出色的角逐者面前败下阵来,又可能你感觉自己荒废了光阴,身在出色的学府却一无所成……


但对于目前的你来讲,它们只不过构成了你的过去。你仍然可以自由地看待它,自由地决定怎么样行动。


“从你目前所处的地方开始, 你进行选择。而在选择中, 你便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何样的人。”


从教24年后,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辞去了我们的终身教职,由于他感觉,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入了误区——

名校学生都“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,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”。


他们聪明、有天分,但也焦虑、胆小、缺少生活目的。


他提出,大学教育的本意,应该是“提供机会给青年去尝试和探索,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察看这个世界,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”。

迈进顶尖高校的门槛并不势必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、更庞大的个人财富,它的宝贵之处,在于它提供的丰富可能性。


丰富的可能性意味着更多的选择,意味着要承担责任,但也意味着自由。


这类迷惘的“985废物”,也在努力自救、脱困,在不够认可的近况中,找寻我们的出路。

他们有人调整了心态,试着乐观看待近况;有的人掌握了抗拒外面的“成功”标准,活源于己的生活;有的人仍不甘舍弃,一边自嘲“废物”,一边继续努力着……

正如“985废物引进计划”的创建者所说:“愿大伙共勉,在互相交流中,和我们的选择与行动下,找寻到比较适合我们的状况。”

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

生活不像高考考试那样简单,但所幸从来没标准答案,也没人有权给你打分。


在这场生活的考试中,你仅需勇敢地创造道路,享受你的自由,担起你的责任。

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“槽值”,情感八卦吐槽,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妹,既能提笔写文,也能告诉你把妹撩,关注槽值探寻共鸣。公众号:“槽值”(ID:caozhi163)微博@槽值。
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那群拼命考上985的“废物”,开始慌了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