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孩子放归自然吧,让他们回到一个生命刚开始的家里去。
周末有空,只须天气允许,我都会带娇娇去大自然中透透气。
比起城市里的游乐场,我更想带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园里走一走,甚至还会去城市周围的村庄待上两天,让她领会田间地头的快乐和大自然的乐趣,自然成长。
入夏后,天气炎热。每次外出,总被娇娇奶奶拦下:
“外面好晒啊,而且还有好多蚊子,在家待着多舒服啊。”
但我依旧坚持每月一到两次携带孩子去户外踏青,我感觉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多年前,我看到过理查德·洛夫的著作《林间最后的孩子 -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》,书中提出了一个叫做“自然缺失症”的定义,我的印象特别深刻。
近期,这个“自然缺失症”第三被西方媒体报道。
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职员发现,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,长大后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的风险能减少55%。
另一项美国研究证实,缺少绿色空间等城市环境原因,会增加肥胖症、癌症、心理问题等各种疾病的风险。
2015年《自然》杂志的最新研究成就,户外活动的时间是近视发生的唯一强有关原因,双眼接触阳光的时间越短,近视的风险越高。
目前,不少孩子的周末活动,不是上补习班,就是去逛商场,父母不会刻意携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。
即便是节假日,带孩子外出旅游时,多半也是选择迪士尼等大型游乐设施乐园,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。
让孩子走出钢筋水泥的牢笼,走进大自然的怀抱,应成为孩子小时候的主旋律。
自然,本应是孩子最好的伙伴。可是,不少爸爸妈妈却觉得,到大自然中是费时和精力,阻止孩子去接触自然。
和自然断裂,不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生命的体察,更会叫人失去支撑内心的力量。
曾在“自然之友”从事环境教育的胡卉哲老师,过去接触很多的城乡儿童。
他发现,总是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愈加见多识广,口才更出众,看上去更聪明自信,但也更容易缺少耐心和注意力,容易变得暴躁。
譬如有些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“全球变暖”的理解,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心,确实挺有见地。但假如请他察看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,他却没办法静下心来探寻。
有时,当他们把孩子带到林地,请孩子们去数数周围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,不少孩子会开心地散开跑远。
但有些孩子却会拿着笔站在原地,既不走也不看,埋头写下红色、绿色、紫色、棕色……其实他写的只不过他理解的颜色的定义。他就站在自然当中,但没想到要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和确认。
这类,就是“自然缺失症”的症状。此外,“自然缺失症”的症状还可能表现为:
1、 孩子由于缺少户外运动而致使肥胖和体弱,动作协调性差;
2、 因为在室内过多接触电子设施、书本、绘本、玩具等,听觉、嗅觉等感官进步较弱,小小年龄就近视眼;
3、 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多,不想一块参加户外集体活动,不懂推荐,强势霸道,没合作和礼让意识;
4、 长期和家人在一块,语言表达仅限于平时常用词语,影响交往能力和语言用能力,出现胆小、害臊、木讷等社交弱点;
5、 走出户外的频次少、户外活动时间短,导致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、察看力不够,甚至出现忧郁、焦虑等心理疾病;
6、 身体和皮肤与动植物的接触少,触觉不灵敏或过于灵敏,主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,影响洞察力、创造力和想象力;
7、 与自然脱节,对自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中,甚至不认识容易见到的植物和农作物,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;
8、 对自然界的生物表现冷漠或恐惧,缺少对外面新鲜事物的兴趣,不可以感觉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,情商低,缺少同情心,譬如虐待小动物、破坏绿树花草、破坏环境……
接触大自然太少,孩子们过于依靠自己大脑里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输的定义,但对由身体五感带来的各种丰富体验,却日渐变得“接收无能”了。
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的看法则更为痛切:“假如孩子们从没被自然感动过,长大后会怎么样看待其他生命?
假如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,长大后会怎么样对待大家的自然环境?假如这类没根的孩子长大,开始主导将来,大家又会走向什么地方?”
离得远远的自然之痛,不只触及当下的孩子,更会干扰世世代代。
怎么样改变这种近况?非常简单,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放养就能了。
放学后,周6日,让孩子从补习班、商场、手机、IPAD中走出来,走进大自然这部百科全书,在里面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乐趣,在里面找寻学习的兴趣和培养生活的喜好。
不少爸爸妈妈都觉得,学习就是要把孩子按在书桌前,写字背书。但大自然才能启发孩子最原始的学习动力。
生物性理论之父爱德华·威尔逊在自传《自然主义者》中提到:
“大部分孩子都有一个爱玩虫子的阶段,而我从未告别这个阶段。在培养一名自然主义者的过程中,重点是亲身历程,而不是系统的常识。最好去做一段时间未开化的原始人,不了解那些名字和解剖细节。最好是用不少的时间去探索和梦想。”
虽然常识非常重要,但,兴趣和喜好,激情和目的才是奋斗的长期动力,大自然这部百科全书会给孩子一个应有尽有些世界,会让孩子拥有探索和梦想的能力。
不少没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,可能一时没办法静下心去察看和领会大自然那些细微的奥秘。
这就需要父母在前期做一些引导,待孩子发现乐趣之后,再任由孩子自由探索。
我近期从《林间最后的孩子》一书里梳理了一部分简单易行的小活动,并开始携带娇娇逐个去做,近期一到户外时间娇娇可高兴了。
今天推荐出来,让大伙在楼下小区、城市公园、周围景点等常去的自然环境中,就能携带孩子一块探索自然的乐趣。
1、搜集石头
几乎所有小朋友都爱搜集各种石头、贝壳和化石。
采集回家后,可以泡在一个透明瓶子里,做花瓶的装饰,给石头画画、也可以用砂纸等工具打磨石头,做个石头不倒翁。
怎么样借助捡来的石头,是孩子创造力的一种体现。给他们空间自由发挥,他们内技巧到满足的同时,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。
2、发现木板下的隐秘世界
找一块废旧的木板,放在裸露的泥土上。一两天后再来,抬起木板,看看有多少物种躲在木板下。
找一本图鉴帮助孩子分辨这类小动物。一个月将来再来,抬起木板看看又来了什么新居民。
每一次有新发现,孩子们都会非常惊喜。这个过程就能让他们尝试到探索的乐趣,这种探索能力也会自然地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上。
3、发现10种小动物
在长距离徒步时玩这个游戏最好。跟孩子约定,在行走的过程中,注意观察周围哪儿有小动物,争取找到10种,包含哺乳动物、鸟、昆虫、爬行动物、蜗牛或者其他动物。
发现小动物也可以指发现动物的足迹、鼹鼠洞,与其他任何动物经过或者居住过的痕迹。这个游戏一般都能提起孩子的兴趣,还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。
4、认养一棵树
在家周围找一棵树,让孩子认养它。并不是需要天天浇水,而是要持续察看树的变化,并跟树打造一些联系。
譬如春季来了,带孩子去察看树出了什么事变化;
台风过后,带孩子去看看树有没受伤;
平常也可以记录什么动物曾在这棵树上栖息。孩子有小秘密,可以让TA埋到树下,一段时间后再来看看。
认养一棵树,让孩子跟自然中的一样东西产生深度的联系,不只能持续培养孩子的察看力,还能让孩子更有同理心。
5、鼓励孩子野营
给孩子买一顶帐篷或者帮他们做一个帆布帐篷。节假日或周末去海边、户外露营一晚,实在太忙,在小区花园里睡到凌晨也是可以的。
把帐篷的顶布拉开,跟孩子躺着一块看天,察看星星、云朵,最好有一本介绍星座、云朵等天文现象的书,跟孩子一块察看这类平常就在身边但却不曾用心去看的美景。
6、去钓鱼
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讲,可以把钓竿放手,垂到水面就很好了。对年龄大些的孩子,要从最简单的钓具和技术开始。为了安全起见,可以把鱼钩弄直,如此万一钓到不想要的鱼,无损伤地把它放回去也更容易些。
常带孩子钓鱼,可以训练孩子的耐心和察看力。鱼儿上钩的那一刻,所有等待的无聊都会化为开心和欣喜,更能让孩子了解,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。
大自然是最棒的指导师,孩子们能在大自然中发展思维,能在丰富多彩的空间里让想象力任意驰骋。
大自然是天然的实验室,能以不一样的方法来激活孩子们的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和听觉,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我们的创造力。
大自然还是一剂良药,可以减压,增强体质,使精神得到满足,带来创造力,幽默感,安全感。
爱默生说过:“培养好人的诀窍,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”。
假如一个家庭让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,他们会得到无价的回报。
把孩子放归自然吧,让他们回到一个生命刚开始的家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