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陪在孩子身边的爸爸妈妈,大家真的理解孩子吗?
记得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笑话:立刻就要上课了,小明的父亲急急忙忙把小明送到学校门口,催促着小明去上课,但小明却无动于衷,这让小明的父亲非常生气!小明却说:“父亲,我已经上小学了,你送我来婴幼儿园做什么?”
而在201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,小品《占位子》讲述了父母为给孩子在教室中占据“最好座位”,争破头皮的故事。最后沈腾接到老师的电话才了解过来,自己走错班了。一句话逗的观众们哈哈大笑,却也带给大家深思!
作为陪在孩子身边的爸爸妈妈,大家真的理解孩子吗?现实日常发生的或许没这么荒唐,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?孩子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?孩子最想学的是什么?……大家是真的理解孩子,还是大家仅仅只不过自觉得的理解呢?
曾看过一个视频,是有机构邀请三对亲子做的一个小测试。地上有一列方格标志着1到10,孩子开始站在5的地方上,爸爸妈妈答对大屏幕的题目孩子前进一格,反之则后退一格,依据距离的远近来表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理解程度。
屏幕上一个个问题依次呈现:“孩子目前的班主任叫什么名字?”“孩子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?”“孩子的兴趣喜好是什么?”……
几个问题过后,有一位孩子已经退到最远的地方,一个孩子前进一格,一个孩子原地不动。那个退得没格子可退的孩子眼里早已是泪光闪烁。虽然爸爸妈妈一直伴随在孩子身边,从这个小测试中发现大家其实并不理解孩子。
其中有一位孩子说道:“父亲,舞蹈班是你给我报的,我最想上的是钢琴!”可见大家只不过把大家以为的好给了孩子,却没理解过孩子是不是能同意到大家的爱,假如大家自己都不可以理解孩子,又如何让孩子掌握理解大家呢?
当孩子不被大家理解的时候会如何呢?
我想孩子的内心是委屈的,由于不被理解所以难过,孩子会用泪水告诉大家他期望被理解,而大家是不是接收到孩子期望被理解的渴望呢?
我想孩子的内心是抗拒的,由于不被理解所以愤怒,孩子会用过激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注意,期望大家能看到他真实的存在!
我想孩子的内心是压抑的,由于他想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,所以他只能努力做个乖乖孩子,期望他的乖巧能让爸爸妈妈高兴快乐!
……
无论是哪一种表现的孩子,背后都有被理解的期待,假如大家还忽视了这类信息,可能大家无论怎么样都走不进孩子的心。